年轻人的Labubu,Prada也动手了
随着Labubu在国内外的爆火,很多投资者开始逐步关注年轻消费者在新经济常态下的消费价值,琢磨其消费理念对中国乃至全球消费品行业的影响。而国际奢侈品大厂Prada也因自身Miu Miu品牌近年来的爆火,重仓下注属于年轻人的Versace,以集中力量强化自身的优势赛道。
本文旨在通过对Prada集团14亿美金的Versace超级并购案的分析,看看目前消费行业的并购呈现了哪些趋势。
核心观点:
1、说说本次并购本身:Prada集团在奢侈品市场低迷增长、全球贸易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低价抄底”了范思哲沉淀半个世纪的品牌遗产与设计人才库。虽然承受了艰巨的品牌融合风险和未曾涉及的财务杠杆,但也算集中资源押注已经深耕的年轻人优势赛道,借助范思哲的街头文化基因触达Z世代消费者,为长期增长注入新动能。
2、说说从中看到的消费行业并购趋势:
(1)消费品行业俨然进入了小并购时代。这一趋势是消费品类细分垂直赛道较低天花板的使然(供给),也是寻求多品牌扩张或共用底层管理及供应链经验的龙头企业扩张的必然(需求),产业类和金融类投资者都可参与其中。
(2)弱市情境下,横向的多元化并购已不足以对抗国际贸易环境和消费市场的风险,并购天平的砝码已经逐步偏向“单一业务部门的内部并购”。或是针对集团营收能力良好的品牌,在垂类赛道进行消费客群画像式的资本化补充(下注年轻人赛道或者其他高增长的细分市场);或是深入明星赛道的上下游稳固供应链。本质核心还是,在贸易与消费市场逆风之际,减少多元化并购,集中优势资源更深度地挖掘现有优势业务,更好地维持健康增长的能力。
(3)消费品行业,只有少数能大规模扩张的公司会选择独立上市,并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大部分长不大的专精定位的公司,要慢慢熟悉从“成长类投资”到“并购类投资”的转变,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
一、Prada低价抄底了面向年轻人的品牌Versace
2025年4月10日,意大利奢侈品巨头Prada在港交所发布公告,计划以13.75亿美元(约合100.57亿元人民币,尚需要结合营运资金及净债务做出调整)的价格收购意大利时尚品牌范思哲(Versace)。
该交易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仍需满足监管审批等惯例条件。
Prada的资金来源包括10亿欧元定期贷款和5亿欧元过桥贷款。
Versace的企业价值较Capri集团2018年收购价(21.5亿美元)缩水36%,拟成交的估值仅为范思哲2024年营收的1.33倍,显著低于行业中位数3倍的水平,可谓低价捡“皮夹子”。
这场意大利双奢品牌“合体”,可能会是2025年全球奢侈品行业最大并购案,也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奢侈品行业并购(乃至消费行业并购)进入了新阶段。
接下来,我们从对买方及标的的介绍中,理解促成这笔交易的真实原因。
1、快速增长的副线品牌Miu Miu,Prada增强了对年轻人品牌的运营信心
Prada于1913年在米兰创立,是一家领先的意大利奢侈时尚品牌,最初以高品质皮革制品起家,逐步发展为涵盖服装、皮具、鞋履、配饰及香水的全球性时尚帝国。一直以来,Prada集团以稳健著称,并以其创新的设计和对优质材料的运用而闻名。其品牌矩阵包括主品牌Prada、年轻化副线Miu Miu、鞋履品牌Church’s和Car Shoe等,形成差异化定位。
近年来,在奢侈品市场整体放缓的背景下,相比LVMH、开云等头部集团财报接连亮起的“下滑警报”,Prada逆势增长,实为稀缺。2024财年财报显示,Prada营收同比增长17%至54.32亿欧元,净利润达8.39亿欧元,均创历史新高。
这一财务成绩的主要原因在于主品牌“Prada稳步前行”+副线品牌“Miu Miu年轻加速”(二品牌合计占收比近99%,其他品牌相对无存在感)。
一方面,主力品牌Prada具备“接近顶奢”的定位,不断强化经典产品迭代与高定工坊工艺输出,维持高端客群黏性。尽管面临头部奢侈品牌的竞争压力,其“接近顶奢”的定位仍助力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有钱人并不会因为经济环境的变差而被实质削弱购买力)。
另一方面,副线品牌Miu Miu的年轻化定位,凭借“Miu系女孩”标签精准捕获Z世代消费费者,其高价配饰策略与社交媒体营销形成共振,推动皮具品类持续领跑增长。2024其营收同比飙升93.2%至12.28亿欧元,成为集团增长引擎;2025年一季度增势稍有减缓,但收入贡献进一步提升至30%,增幅保持60%+。
相较于Prada的知性成熟,Miu Miu更像是叛逆天真的少女。近年来,芭蕾平底鞋、超短迷你裙、毛线衫、Arcdie皮包让Miu Miu多次成为时尚焦点,吸引了较多流量和关注(当然其核心客群的关注和认可尤为重要)。
上表为Prada2024年度和2025年一季度的分品牌业绩情况。尽管业绩强劲,Prada仍面临主品牌增长乏力的问题(2024年仅增长4.2%,2025年一季度则近零增长),以及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结构性风险(包含日本的亚太地区,销售占比近50%)。
因此,此次收购范思哲被视为Prada通过多品牌战略拓展市场份额、巩固行业地位的重要举措。
2、定位不明的范思哲品牌,收入持续下降,一直被寻求出售
范思哲(Versace)由设计师Gianni Versace于1978年创立,凭借大胆华丽的设计风格、美杜莎标志性Logo和红毯文化影响力(这也是其极具辨识度的时尚竞争力),成为意大利时尚界的传奇品牌。其产品线范围广泛,涵盖高级定制时装、成衣、配饰、香水及家居装饰品,注重成衣和高端定制时装。
然而,近年来Versace的业绩持续低迷。2024财年营收同比下降6.9%至10.3亿美元,利润率仅0.4%;2025财年前三季度(至12月)营收进一步下滑至6.13亿美元,净亏损0.41亿美元。根据Capri此前的预计,Versace的25-28财年收入分别为8.1亿美元、8亿美元、8.5亿美元和9亿美元。收入的持续减少,虽受大环境需求减弱及竞争激烈的影响(外因),更相关的是品牌在“轻奢”与“奢侈”之间的摇摆定位,以及固守的实体秀场与明星红毯策略,导致难以吸引特定群体的持续购买并吸引年轻消费者和新兴市场的消费者(内因)。
与业绩低迷匹配的是范思哲不断被出售的窘境。2018年9月,Versace被美国轻奢巨头Michael Kors迈克高仕公司(后更名为Capri Holdings Limited)以18.3亿欧元(现金+股票,约合21亿美元)全面收购。而2023年8月10日,Coach的母公司、美国轻奢集团Tapestry,Inc.(泰佩思琦)一度宣布与Capri达成并购协议,当时评估Capri的总企业价值为85亿美元(包括68亿美元股权价值和17亿美元净债务,涵盖Michael Kors,Versace和Jimmy Choo三大品牌)。但该项交易因“市场垄断”问题遭到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阻挠,于2024年11月中旬宣布终止。
3、好的交易价格为未来不确定性的整合带来机会
而本次Prada的收购意向最早于2025年1月有首次公开新闻,Capri原期望的售价为不低于15亿美元,由于美国发起的关税大战+全球奢侈品公司的低迷需求,该笔交易最终落定价格为13.75亿美元,整体算是不错的交易价格。
根据公开信息,该价格主要参考以下考量因素,并经双方友好协商。
简言之,本次交易考虑了历史(经营&财务表现,以及买家的尽调结果),也考虑了惯常的估值方法和历史并购交易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二者协同的未来(在新东家的赋能下具备的新愿景)。
持续被出售的Versace,在本次交易中13.75亿美元,对应的估值倍数如下:
从可比的交易案例来看,本次交易的PS倍数确实较低。根据公开信息,以2012年至今的奢侈品行业的交易案例作为基准(包括相同行业并具有全球或高知名度的品牌的交易)。相关案例的PS倍数的长期中位数为3.0倍,最低的倍数为1.1倍及最高的倍数为4.9倍(而截止2025年5月30日,Prada自身的PS倍数确实为3.21倍)。
从标的公司的历史交易中,2018年范思哲出售给Capri Holdings时的PS倍数为2.6倍(21亿美元),2014年向黑石集团出售少数股权的PS倍数(2.1倍),而2024年计划出售给Coach母公司的估值虽为打包价,PS倍数也高于本交易。
本次收购估值仅为范思哲2024年营收的1.33倍,显著低于奢侈品行业3倍的常规水平,这种“低价抄底”策略不仅凸显了Prada的议价能力,也让公司在奢侈品市场低迷增长的情况下,能够更加谨慎的评估风险与回报。
二、低价收购极具辨识度品牌的价值及整合风险
1、买方眼里看到的协同价值
对于Prada而言,以不足14亿美元的代价将范思哲纳入麾下,不仅获得了后者沉淀半个世纪的品牌遗产与设计人才库,更通过控制关键红毯资源强化了在高端时尚领域的话语权。对于近年来因Miu Miu爆发式增长而重获资本市场青睐的Prada而言,此举既可分散主品牌增长放缓的风险,又能借助范思哲的街头文化基因触达Z世代消费者,为长期增长注入新动能。
从横向竞争层面,恰逢全球奢侈品市场进入低增速周期,Prada集团果断通过低价并购构建品牌矩阵,对抗LVMH、开云等巨头,足见其弱市贪婪的决心。依托Prada成熟的供应链与零售体系,副加对年轻品牌Miu Miu的驾驭经验,Prada确实有重振Versace业绩的底层信心。在副线爆发与战略收购的双重加持下,Prada集团向百亿欧元营收目标也迈出关键一步。
2、冷眼旁观者看到的价值与风险并存
(1)强大的品牌价值和并存的融合风险
“奢侈品行业绝非仅是资本博弈场,如果舍弃其灵魂所在-即设计师们与行业工作者们倾注心血、饱含热忱所构筑的美学信仰,则会沦为毫无价值的空壳。”
Versace是奢侈品领域中的独特资产,该品牌在时尚界拥有深厚的底蕴,展现出解读当代风尚的巨大潜力,并在掌握和预测现今及未来社会神髓方面,展现出敏锐的鉴赏力。而最大的价值也正基于此,范思哲鲜明的美学风格将为Prada集团的品牌组合带来高度的互补效应,并透过多元的价值创造策略,展现出巨大的未开发增长潜力。
根据公开信息,Prada就Versace未来被整合的核心方式如下:
关于多品牌策略下,如何维持一个独特品牌的独特文化,并不对集团内其他品牌形成冲击,或产生可控的冲击,这是一个相对专业的话题,我们无法评论,但也深知其中的难度。即便强如Prada,历史上也有对Helmut Lang等并购案例的失败教训,警示了资源分配与品牌定位的潜在冲突。从行业角度看,奢侈品并购成功率其实不算高,波士顿咨询集团2024年研究显示,2000-2023年全球34宗奢侈品并购案中,仅12宗实现营收协同效应。失败案例共性包括,品牌基因冲突,如LVMH收购Donna Karan后关闭该品牌;供应链整合失败,如Tapestry收购Stuart Weitzman后产能下降40%。
为缓释潜在的品牌融合冲突,Prada也计划通过任命Dario Vitale为创意总监(原Miu miu的创意总监)来重振Versace的产品线,旨在平衡传统与现代简约风格,同时由Donatella Versace(创始人的妹妹,执掌Versace多年)作为品牌大使。无论如何,范思哲张扬的美学风格与Prada的含蓄品牌基因需谨慎平衡,过度融合可能导致核心客群流失,在不削弱任何一方的前提下,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意文化融合在一起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内部融资风险与协同价值的权衡,也不可忽略外部大环境的挑战
这笔近14亿美元的交易,Prada计划主要通过新发行的债务来融资,包括16亿美元的定期贷款和过渡性融资,于稳健经营的Prada而言,这是历史上未曾涉足的财务杠杆。相较于2024年末,集团的短期债项6.17亿欧元和长期债项19.41亿欧元而言,这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债务跃升。虽然目前具体利率不明,如果没有合适的债务匹配期限和利率条件,必然会给Prada带来不小的财务压力。
债务和现金流出压力的另一面则是,Versace是否可以发挥出应有的协同价值。显然地,在收购初期可能会因整合成本和财务费用,对集团的EPS造成一定的稀释。从收购后的中长期战略角度,如果提振了Versace表现不佳的销售业绩,将可能创造长期的增长潜力,短期的代价也是为了更大的延迟满足。
值得说明的是,协同价值发挥的核心不仅在于企业自身的整合能力,更在于外部经济与市场环境的变化,毕竟逆势前行非常人所能至。如奢侈品需求持续减弱(麦肯锡预测2025-2027年全球奢侈品面临年增速2%-4%的低迷),就像在中国和美国等关键市场所见,Prada可能会面临利润率下降和现金流紧张的问题。此外,美国对欧洲奢侈品商品征收关税的提议可能会大幅增加不确定性,进一步打击已经脆弱的全球奢侈品市场的信心。这些都是不得不权衡的外部因素。
(3)政治与法律监管,Prada能否真正拿下Versace尚存不确定性
在监管方面,虽然奢侈品行业的整合往往只受到有限的反垄断审查,但此次跨境交易需要获得欧盟、美国和亚洲主要市场的多个司法管辖区的批准。任何延迟都可能扰乱Prada的整合时间表。
此外,此事也有前车之鉴,在范思哲前次试图被与Capri旗下其他品牌一并打包卖身的时候,也曾因“市场垄断”问题遭到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阻挠,2024年11月中旬交易双方宣布终止交易。
目前这笔交易的最终走向实难定论。跨国并购项目中,政治与法律不确定性应当纳入每笔交易的重要考量因素中。
3、股市用脚投票,奢侈品市场的动荡似乎已经掩盖了交易本身的价值
来看下,Prada在公布收购Versace后的股价表现。
Prada的股价,在收购信息披露的4月10日实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后续走势,则验证了市场对Prada集团投并购案的反应褒贬不一。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并购过分激进,弱市情况下,Prada集团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核心品牌Prada的健康增长,而不是被Miu Miu的快速增长“冲昏头脑”、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过快扩张。从股票的走势来看,确实是除了在公布收购交易后的增长外,公司截止目前的股价基本已经到达收购时的原点(当然这大概率是受到了某些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反观,剥离品牌后的Capri集团的股价表现(如下图),整体而言,股价有所上涨(虽然同受到某些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市场似乎对于甩掉经营包袱,轻装上阵的主体表现出了更多的信心,具体未可知。
三、从这场低价的奢侈品并购中,窥见的消费品并购趋势
目前全球的奢侈品行业逐步进入“低增速”的常态。即使强如LVMH、开运集团等奢侈品,也难免在亚洲市场(主要是中国)面临收入下滑的窘境(如下图所示)。
Prada出手14亿美元收购范思哲,虽价值量大,但相对交易价格便宜,交易的定价及收购思路,反映了当下消费品并购中,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的几个特点:
1、首先,消费行业进入了小并购时代
熟悉时尚产业的人或许知道,若干年前,10亿美元几乎是投并购案中最不起眼的量级。比如,2023年6月,Kering支付35亿欧元收购法国高端香水品牌Creed;2023年4月,欧莱雅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奢侈品牌Aesop;2022年11月,雅诗兰黛以28亿美元收购美国时尚品牌Tom Ford;2019年11月,LVMH以162亿美元收购美国珠宝巨头Tiffany & Co.,诸笔交易,历历在目。
但从2025年上半年的并购来看,Caleres以1.05亿美元收购Tapestry旗下Stuart Weitzman品牌;Lee母公司Kontoor Brands用9亿美元收购Helly Hansen;中国男装集团报喜鸟用5,083.38万欧元收购Wool rich欧洲以外的全球知识产权。Prada收购Versace一案也由原来盛传的15亿美元,下调为13.75亿美元。
在外界环境迅速变化的情况下,审慎的向外扩张已经成为所有集团的共识。在特定领域内“谨慎价格”的并购,也更加便于评估风险与回报。未来大部分的投并购交易都将控制在10亿美元之下,乃至更低。
而大至消费品行业,也已进入到了小并购时代。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数据,2016-2023年消费行业交易金额及数量如下:
中国消费行业的投资并购交易在2021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降温,交易事件的金额及数量持续下降。单笔交易规模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23年,交易规模在1百万-1亿美元的交易占整体交易数量的70%以上。未来20年是消费行业小并购的大时代。(在中国的语境下,此处的小并购,是指企业规模较小,不太具备独立上市能力的企业)
从需求方角度来看,并购是正常的增长之道,尤其是在消费品行业。较多的大市值企业实际发展路径是通过在同一超级大品类里通过持续的跨品牌跨产品并购扩张实现成长。以宝洁为例,1985-2007年期间通过收购收购潘婷、Olay、Cover Girl、Max Factor、吉列等一系列日化个护企业,将业务线扩展到了美妆、男士个护等细分领域。20年内,宝洁收入增长5倍,市值增长近8倍,并购扩张贡献了近一半的增量。再比如中国的爱尔眼科,通过持续的并购,共享底层的管理及供应链经验,实现自身眼科龙头的超强价值。
而从卖方角度来看,小估值的并购标的大量涌现。中国几千万家企业中,大部分的估值都不到1亿,许多年净利润几百万的公司估值几千万,且可能已经难以再向上突破了。这些几千万估值的公司基本已经明白,行业进入缓增长或存量竞争时期或进入细分行业的天花板,没有必要到也可能无法到几个亿估值,现在有合适的买家也可以考虑出售。
消费行业的小并购,是细分垂直赛道较低天花板的使然(供给),也是寻求多品牌扩张或共用底层管理及供应链经验的龙头企业扩张的必然(需求),产业投资者和金融投资者都可参与其中。小并购的出售对象主要包括:(1)产业链同行或上下游企业;(2)同客户不同产品的企业;(3)为上市缺利润的公司;(4)产业整合型并购基金。尽管面临并购体量与尽调整合难度不对等的交易弱势,但毕竟“只要有好的价格”很容易产生好的交易。
2、其次,弱市情境下,减少多元化并购,集中资源干好优势赛道
由于奢侈品品牌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奢侈品公司获取持续增长的方式除了发展内部品牌之外,收购外部奢侈品品牌并纳入管理运作,属于常规操作。多品牌集团的形成往往需要通过执行如下两种并购模式:
过去几十年,以LMVH集团、开云集团为代表的巨头,从旗舰品牌开始,大刀阔斧地面向时装、珠宝、地产、零售业多个行业和领域开启资本化战略,这一阶段属于典型的横向多元化并购。
但是在过去几年,这类横向并购已经不足以对抗国际贸易环境和消费市场的风险,并购模式天平的砝码已经逐步偏向“单一业务部门的内部并购”。从刚刚将Versace收入囊中的Prada集团,到Moncler、杰尼亚等更具专业性的集团形象,奢侈品市场的投资和并购交易,已经开始逐步远离大刀阔斧的多元化并购,而是逐步潜入优势赛道提升核心业务的良性增长,集中资源构建集团的价值壁垒(简单说就是,集中资源干好自己的优势赛道)。
(1)从Prada的收购中,我们看到了年轻人赛道的热度
目前A股市场的投资中,市场正不断抛弃中(老)年人相对喜好的白酒(从中证白酒的PE历史分位来看,目前处于2%的极低值),而转向追捧毛孩子、labubu等,年轻人的新消费趋势被赋予了更高的资本想象。
而Prada也深谙年轻人赛道,并从中尝到了甜头,最近几年的收入增长中,Miu Miu品牌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客户群上看,因其少女品牌定位,过往客群约2/3为千禧一代和Z世代,品牌还通过拓宽受众年龄层,衍生至所有有“年轻心态”的各年龄段人群。从产品设计和品牌力的打造上,PK传统奢侈品过度追求的精致美学,“内衣外穿”“钻石裤衩”等单品巧妙迎合了当代年轻人“求异不求同”的逆反心理。兼具活泼与精致的设计,使得“年轻态”的消费者能够在童真与智性、乖巧与叛逆的二元对立中找到平衡,既有美的追求,又有通过矛盾感制造出的新鲜刺激体验。
Prada本次收购范思哲,正是其对年轻人赛道的进一步押注,在Miu系女孩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新的客群画像覆盖(范思哲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强大号召力,尤其是其社交媒体活跃度与红毯文化影响力,能够有效弥补Prada相对保守的品牌形象),充分体现了“聚焦细分赛道”的谨慎并购。
我们的结论是,所有年轻人的消费趋势都值得关注,消费品的细分赛道一定不能忽视这个正冉冉升起的消费大群体(消费心理、消费文化及消费诉求)。
除了年轻人赛道,部分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如:越南、印度、巴西、中东等)也不容忽视。如,阿里巴巴通过投资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成功进入了东南亚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聚焦自身业务已经触及的高成长性领域,谨慎的在高成长赛道内低价“捡皮夹子”,是弱市情境下的必由之路。
(2)围绕产业链深度耕耘,集中力量构筑护城河
从奢侈品市场的供应链投资角度来看,部分集团开始注重将资源集中在重心业务的上下游领域。25年上半年,香奈儿在2个月的时间内,连续收购了3家意大利企业,分别是意大利丝绸和高端面料制造商Mantero Seta Spa,意大利配饰和金属配件制造商Leo France,意大利鞋履制造商Grey Mer。这三家企业均和香奈儿合作多年,均属于香奈儿的上游。
与之类似的还有开云集团。近几年,开云集团凭借开云眼镜部门,在下行的经济周期内,争得一席之地,并不断在这个垂直赛道进行资本化深耕。4月初,开云眼镜与意大利两家眼镜制造商Visard和Mistral签署协议,收购前者100%股权,成为后者少数股东,并保留后续全部收购的可能性。未来,开云眼镜将和这两家眼镜制造商合作,推动工业发展战略。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今年奢侈品集团的投并购交易无不呈现这一趋势,或是针对集团营收能力良好的品牌,在垂类赛道进行消费客群画像式的资本化补充;要么深入明星赛道的上下游稳固供应链。本质核心还是,在贸易与消费市场逆风之际,减少多元化并购,集中优势资源更深度地挖掘现有优势业务,更好地维持健康增长的能力。
3、最后,消费品行业对接资本的经验:从“成长类投资”到“并购类投资”
(1)只有少数大品类的赛道有可能IPO
在消费品行业能够大规模扩张的龙头会选择独立上市只是极少数。
美国消费产业占GDP比重80%,规模以上消费企业数量能占到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1/3以上。但消费类上市公司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7,IPO数量占比相对其他行业明显偏低。而大市值的消费公司占比更低,市值过百亿美元的消费企业只有112家,市值过千亿美元的消费企业只有17家。
从全球来看,大市值的消费类上市公司基本都是基于大众市场日常消费(天花板足够高)、标准化程度高(可扩张、全球布局)的万亿级大赛道和大品类。(下图5:4:1的格局反映了上市消费企业的细分行业特征)
回到A股,过去几年中,许多消费类公司在A股递表后苦苦等待,始终都没有结果。2023年因为政策的变化(IPO“红黄灯”窗口指导意见在业界流传,但没有正式规定),很多消费类的公司都撤回了A股的上市申请。相对处于国家战略方向的行业或战略新兴产业,在A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消费行业所得到的资本支持相对较少。美股市场受之前瑞幸咖啡影响,中概股的投资价值受到质疑;而港股则是破发率较高。
自2024年9月以来,较多消费类公司选择去港股上市,港股虽然目前破发率逐渐降低,但实际更为看中企业的规模和利润,如果利润在千万级别,可能很难获得好的估值,甚至难以发行成功(下图为2024年H股的部分消费赛道企业IPO案例,整体规模及利润体量较大)。
无论是美港股,还是A股,消费行业整体不像科技行业那样对资金需求如此热烈,客观上,只有少数大品类赛道的企业适合上市。
(2)大多数消费类企业,要慢慢熟悉从“成长类投资”到“并购类投资”的转变
2010年以来美国VC投资新消费品牌企业热潮,市场上涌现出十万余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DTC品牌。这类DTC品牌,往往并非基于大众日常消费的标准化产品,更多是基于地域&文化&人群&个性差异等定位的颗粒度较细的细分产品,通过精准定位+持续触达客户+回购信赖产生口碑,用时间和耐心积累出自身的独特品牌价值。
这些消费品类初期在资本的“成长类”股权投资下,快速增长,但很快就达到了细分的天花板。据统计99%的新消费企业收入都无法突破1亿美元。2015年以来,美国市场VC投资的新品牌只有不足5%通过IPO退出;而每年都有100多家通过并购退出,交易估值多在3亿美元以下。
根据贝恩公司发布的《2025年全球并购市场报告》,消费品在2024年完成多桩并购,但交易总额下降,并且调研发现60%的消费品公司高管预计未来三年内出售资产。2024年初,频频传出一些头部品牌与投资机构治淡融资、并购、私有化等的新闻,可能是未来行业重塑、投资整合的信号。(下图整理了24年以来若干消费品行业的并购案例)
虽然天花板不高且不属于上市公司并购的热点&性感行业,但消费品属性使其具备稳定的现金流和不错的盈利表现,被并购也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获得利润增长、持续投资收益的重要方式。
而对于消费类的小公司而言,基于自身的发展阶段,要慢慢习惯从过去的“成长类投资”转变为“并购类的投资”,妥善选择对接资本的方式。
(全文完)。